開發團隊戰力評估

兩個禮拜前,臉書提醒我在 2021 的時候,有參加了領域驅動設計的年會。其中一堂領域驅動設計團隊實踐指南的演講讓我特別感興趣,當時我還特別用微信聯繫了講者張逸老師取得授權,允許我附上來源進行分享。

參與 2021/10/16 的 DDDTW 活動臉書貼文

不過這篇文章不是要著墨在領域驅動設計的東西,主要是我覺得講者在講團隊評估時的標準,蠻值得作為參考。

我特別將原本的那幾張圖列在下面方便大家查看,與各位分享的同時,也讓我之後自己想看的時候可以回來查找。

DCAM, Data Management Capability Assessment Model 資料管理能力評價模型



敏捷反覆運算 (iteration) 能力


需求分析能力


架構設計能力


領域建模能力


誠實面對現有狀態才能進步

很多雞湯文會告訴我們,自己要對自己好一點,不要一直覺得自己很不好,這樣會生病。但我認為,了解自己的狀態和極限,一直都該是最重要的事,過與不及,都不是好的方式。

跟我一起合作過的同事應該會知道,我其實是一個不怕認錯也不怕承認自己弱的人。

對我來說,「人在江湖漂,哪有不挨刀。」知識領域無遠弗屆,誠實面對自己、不浪費時間,才是我工作最重要的準則。

我知道最近 PUA 的話題有點夯,所以知道「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」那種話是不能亂說的。

因此身為一位主管,把指標 (index/metric/criteria) 和標準訂定出來,和優秀的個人/團隊進行比較,除了是可以大幅進步的方法之外,也是避免被社群炎上,說是慣老闆的可能解法之一。

但光找指標這件事可能就擊敗泰半的人了。

雖然以上是我自己對自己的要求,但也是我希望同事們可以一起前進的方向,試著讓成熟級的現象成為我們的日常。

儘管我自己也不是做得很好,像溝通與說話的藝術就是我的罩門,沒辦法把話說得讓人舒服是我一直以來需要調整的部分。

不過至少在多麼困難的環境,也總是能把產品推上線營運。近期也努力生出了一個 SaaS 平台,以及通過了一些技術驗證。帶領著團隊一步步完成產品開發所需要的建設,也持續再把一些好的 Practice 帶進團隊。

不過這些年來箇中的艱辛,沒經歷過的人可能很難體會。我偶爾也會想問自己是不是不該那麼嚴厲、不該那麼挑剔?


當想降低標準,卻過不了自己這關時,這樣的訊息會提醒我,它是支持我願意持續投資稀缺時間資源進行指導的動力。

祝也還在產品開發和管理路上奮鬥的朋友,不忘初心,產品大發!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