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 (2024/05/01) 勞動節在家看 LinkedIn 看到一篇文章。想想雖然可能有點逆風不討喜,但還是希望從用人主管的角度說一下自己的看法,也順便澆水湊數一年半沒新文章的部落格。
(由於我的看法跟原文有些歧異,所以圖片中沒有明顯揭露相關原文作者的資訊,單純只是想對內容從不同角度做些反饋,原文作者仍保有其作品產權)
對我們這些可能還算是有些經驗的用人主管來說,通常一兩個很短或很長的工作時間,我們只會稍微問一下原因,但不會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。除非回答讓我們擔心了起來,不然我們更看重的其實是行為模式和決策能力。這也是我和過往配合的人資同仁溝通時,最重視的標準之一。
如果履歷裡面都是幾個月的資歷,很有可能是在任職幾個月後,就容易出現想離開公司的念頭和心態,或開始就會遇到突破不了的工作困境;如果是經歷一份很長時間的工作經驗,我則會想瞭解是否曾有被晉升或激勵過的狀況。因為這表示人選的工作態度和狀態是否被認可。不過我要再強調一次,時間的長短絕對不是我們錄用時的唯一標準。
因為履歷上一個兩個工作時間短的經歷,我們在面試時還可以說是公司的各種不好。但三四五六個就會讓人不免懷疑,決策能力上是否有需要改進的空間呢?不然怎麼會都選到了這種公司?如果不是公司的問題,那麼,會是什麼問題呢?
很多時候我們通常不太會想對應徵的人選說教,大家都知道那是吃力不討好的事,一個搞不好就還可能被各種社交媒體炎上。
只是有時候會忍不住。
對我來說,我會忍不住的狀況通常是:看到應徵人選手上明明有副 full house 的好牌,卻在幾年內被拆得剩下最大一張梅花10。
遇到這樣的人選,加上他也花了不少時間到我們公司參加面試,儘管接下來仍有滿滿的會議等著我參加,還是會忍不住想跟他多說一些。和他分享我們是怎麼去看待人選經歷的,以及還有沒有機會去補救。
當然,會不會啟動說教模式還是很看緣分的。合則來,不合則去。我們知道在面試人選的同時,人選也在面試我們,馬齒徒長後就深知這種事不用強求。畢竟之前曾在 LinkedIn 上參與過他們的 program 被分派當 mentor 過,過程中每個人都很感謝你用心幫忙分析出來的優劣勢。但若換在面試過程中進行,雖然花一樣的時間,得到的可能是被認為愛說教的結果。(雖然我現在還沒得到這種回饋,但我已經覺得體力跟時間嚴重不足,已漸漸減少啟動說教模式的狀態)
用人主管大可不用說太多,每個人都說想聽真話,但真話有時候就是這麼殘酷。就像我自己被批評時感受也不是太好。但有時候面試問題就是會這麼尖銳,對我而言,這些問題往往不如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,它們背後其實是用人主管踩過很多坑,用血淚歸納出的寶貴經驗法則。
總歸一句,有經驗的用人主管在看的是行為模式和決策能力,履歷的時間只是一種輔助用的證明而已。(當然,專業能力是基本中的基本,就請不要再抬槓說,如果行為模式和決策能力都很優秀,但專業能力不足怎麼辦了。雖然從我的經驗來說不太可能,因為它們對我來說有正相關。)
我們通常不會只看人選在單一公司裡待的時間長短,就決定錄不錄用。很多時候不實際談過是沒辦法確認的,更不用說用人主管還必須努力排除那些面試即巔峰的高手。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,要在合適的場景問出確切的問題,進而分析人選適不適合,這些其實都是非常吃經驗和視野的。
或許有些用人主管的用詞比較尖銳或令人不適,但很多問題和做法其實是有其目的的。例如有些壓力面試的方法雖然很討厭,但就是能有效地知道面試者在遇到壓力時的真實反應。
履歷上其實還有不少眉角需要注意,我就不岔題多說了,怕墊高了彼此合作的門檻。
對了,有時候問題沒有接著繼續問,可能導致人選以為怎麼問題這麼沒頭沒腦。但其實有可能是面試官已經從各個面向上得到了想知道的資訊。
用人主管除了專業能力上必須有一定的能力外,還必須得在短短的一兩個小時內,透過過往經驗和觀察就做出判斷。我得承認這對剛開始面試、還沒有建立自己面試資料庫的用人主管來說,是很困難的一件事:不管在專業領域或管理面上都是。
尤其制度的關係,往往請神容易送神難。錯誤的任用還有可能導致整個團隊的崩解,所以每次的決定,其實對主管們來說也是一項不小的挑戰。即便對現在的我來說也是。
至於判斷行為模式有沒有效?
以我現在的經驗來說,是八九不離十準確的。
我不想討好大家,一味地灌雞湯把錯誤都指責是公司沒有給好的機會和舞台,那有可能很順風或可以引起龐大共鳴。
但我不想這樣做。
我必須誠實地說,如果拘泥在某個人說的某句話,就放棄檢視自身的職涯狀況,而把精力放在歸責於外部因素,通常是最簡單且無負擔的。
但那和過往我所接觸到的優秀人才,以及他們努力產出的職涯路線,是不太一樣的。
大家都知道計畫趕不上變化,所以會更佩服有些人能準備好職涯的調整 (如果沒有隨時做好準備,機會來臨時通常是沒辦法把握住的),總能目標明確地快速適應改變,更不用說執行力也是相當傑出的。
我們在職涯初期因為薪資、體力、學習力等優勢,可以很容易在各種職場機會中切換。但到了中後期,如果沒有累積到應有的能力和狀態,就會被前面的決定給反噬了。
雖然這些年很多媒體都推崇斜槓人生,但我自己其實比較喜歡的是這句話:「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.」,畢竟一項專業的累積是相當困難的,競爭激烈的知識工作者更加沒有捷徑。
最後,回到標題的問題。
其實我是沒有答案的。我只能建議誠實面對自己才有機會進行改變。我不是精英,我的建議也不一定正確,只是提供給大家另一個不同的視角。
寫這篇文章只是想告訴大家,用人主管其實不是單純看任職時間長短來錄取人選的,也不是想在面試時羞辱應徵人選,而是希望透過行為模式來觀察和確認。不過行為模式其實很難改變,除非透過原子習慣產生肌肉記憶,或真心找到你想投入的工作,逐步累積專業競爭門檻。如果不改變行為模式,履歷或專業表現再好,在有經驗或大型外商的面試官面前,可能就不是那麼容易通過 Behavioral Interview 的關卡了。
祝大家都能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上展現才華,履歷不好看不要灰心,總會有機會逆轉的!
留言
張貼留言